两枚高仿高价值邮票的检验

2023年3月份,北京亰安拓普司法鉴定中心接受了两枚高价值邮票的检验,一枚是中国邮政1968年11月25日发行(后因故停止发行)的原编号为文14《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一枚是中国邮政1962年9月15日发行的纪94M《梅兰芳舞台艺术》小型张。


《全国山河一片红》
《梅兰芳舞台艺术》


检验工作按司法鉴定程序进行。

初步检验在目视下进行,两枚邮票色彩鲜艳,层次丰富,中国人民邮政及面值文字清晰,齿孔度数基本符合中国邮政发行文件的标准。微观检验中可以看到图案色彩艳丽,层次过渡柔和,特别是在文14《全国山河一片红》中间人物服饰上影写版水波纹平服了很多,纪94M《梅兰芳舞台艺术》小型张主题人物的脸部,细腻的墨点勾勒出梅兰芳大师的风采,印刷品质很精致。

在鉴定过程中,多位鉴定人不仅为其印制水平发出感叹。但是观赏之余心中又有些忐忑,60年前的邮票印制水平有这么好吗?艳丽浮华之下是否掩盖着什么?鉴定人调出机构档案里的样本,将两枚邮票放到显微镜下进行比对检验,微观世界的影像给出了所有的答案。


为了使读者体会到这次检验的严谨性,我们根据相关邮票鉴定国家标准和司法鉴定技术规范将具体检验过程表述如下:

一、检验依据

1、GB/T 37087-201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邮票鉴别技术条件》

2、GB/T37236-201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特种文件鉴定技术规范》

3、GB/T 37232-201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印刷文件鉴定技术规范》

二、使用仪器

放大镜、显微镜、齿孔测量仪、扫描仪、白度仪、视频光谱仪、荧光显微镜、Photoshop软件。

三、比对检验

1、将检材1、检材2与本中心档案中保存的两枚邮票样本1、2作对比检验,可以看出检材1、2图案形成方式是高仿真彩喷打印技术形成而非中心档案样本1、2照相凹版(影写版)印制形成。

2、检材1、2使用纸张白度均为95°且有荧光反应,不是上世纪60年代邮票印刷专用纸。

3、检材1、2齿孔圆周度较差,不符合圆度公式表达,一些齿孔边缘纤维剪切不干净,不符合邮票专用打孔器齿孔的工艺特征,在其他工艺参数、防伪工艺方面与样本1、2亦不相符合。

四、对照标准检验

将检材1、检材2与中国邮政出版社中国邮票目录(2007)所述工艺数据不相符合。我们发现:齿孔度数与中国邮政出版社中国邮票目录(2007)所述规格略有偏差。

五、仪器检验

1、使用体式显微镜目测直观比对,我们发现检材1、2成像墨点分布呈现彩喷打印技术特征,高光部分及空白处均有弥散黄色墨点,暗部黑色墨点立体感较强,和中心档案样本1、2在印刷方式、防伪工艺及印迹特征等方面不相符合。

2、使用Photoshop软件检验,检材1、2图案色彩鲜艳,层次过渡柔和,应为为彩喷打印技术形成(分辨率1200dpi以上),与本中心档案样本1、2照相凹版(影写版)印刷特征不相符合。

3、使用测量工具检验,检材1、2所用纸张纤维致密,其涂层经过超级轧光,平滑度高于1000秒,纸张克重、油墨吸收性、纸张挺度、纸张白度均高于上世纪60年代邮票专用纸,为本世纪后生产的高级印刷铜板纸。

六、两枚样张邮票的印制背景

北京邮票厂作为新中国第一家邮票印制专业厂于1959年建立。筹备初期引进了捷克生产的照相凹版印刷设备,(简称维发机)从此至上世纪末,新中国大部分邮票的印制采用的是照相凹版和雕刻凹版印刷工艺。

照相凹版印刷设备引进后,邮票印刷专用纸随即研制成功,可称为第一代邮票印刷专用纸。从纸张各项理化指标来看,表面平滑度、纸张定量差、表面涂层强度、油墨吸收性还不尽人意,印刷效果与新世纪邮票印刷效果不可同日而语。

上世纪八十年代,打印技术从日本引进我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打印质量不断提升,激光、喷墨、喷涂设备不断更新,图像精度的重要指标dpi从300到600,从600到1200,使打印图像越发细腻逼真,达到可以乱真的水平。

七、检验结论

中国邮政于1968年11月25日发行(后因故停止发行)的原编号为文14《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和中国邮政1962年9月15日发行的纪94M《梅兰芳舞台艺术》小型张邮票的印制是基于当时的印刷技术和生产设备,使用的印刷纸张是第一代邮票专用纸,工艺特征明显。检材1、检材2采用本世纪高分辨率彩喷打印技术,使用经过超级轧光的印刷铜版纸,工艺特征同样明显。因而检材1、检材2与本中心档案样本1、样本2在各项工艺数据、防伪特征及所用纸张不相符合,为否定同一提供了客观依据。

经过两枚高仿邮票的鉴定,我们体会到当前邮票鉴定的严峻形势,仅凭简单的人眼识别和简陋工具测定会有较多误判,必须采取科学的鉴定方式来应对。

进行科学的邮票鉴定是维护集邮者合法权益和邮票市场流通秩序,促进集邮活动发展繁荣的保证,我中心愿意在新的一年里尽职尽责,认真为相关部门和广大集邮爱好者做好邮票鉴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