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龙年邮票——看雕刻凹版印刷术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象征着尊贵和力量,在民间更寓意着吉祥和智慧。中国邮政发行的《甲辰年》龙邮票一套两枚,造型即威猛又优美展现出蓬勃向上、自强不惜的中华民族精神。此套邮票印刷工艺采用雕刻凹版印刷技术,颜色基调为胶雕套印的红、金、黑,这种色彩组合使得画面庄重而具特色。

雕刻凹版是由雕刻师用手工雕刻原版的制版技术,由于雕刻师刻版以手工操作为主导因素而赋予其防伪性能。即使雕刻师想自己重复制作图案规格相同的两块版,也不可能完全一致,正是这个特性使雕刻凹版生来就有防伪性能。

一、雕刻凹版技术的诞生

雕版印刷技术最早出现在我国。在公元3世纪的晋代,随着纸、墨生产的发展,拓印技术演变为雕版印刷技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实物是在敦煌发现的印刷于公元868年的唐代雕版印刷的《金刚经》。其过程是先在纸上按所需规格书写文字和图画,然后反贴在刨光的木板上,再根据文字和图画刻出阳文的字和图,接着在版上涂墨、铺纸,用棕刷刷印然后将纸揭起,一张雕刻版印刷品就成功了。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雕刻印刷技术与欧洲手工雕刻凹版技术融合并得到发展,1985年版《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二卷645页“雕版”词条介绍:“雕版—用雕刻刀在金属板上制版的一种技法,因现代实际上总是使用铜版,所以这种制版技术又称铜版画雕刻法。

在历史的进程中,几乎各种技术的发展都会经历同样几个阶段。萌发雏形,自我完善,日臻成熟,迅速发展,并且向其他领域延伸。在发展的进程中,衍生出了雕刻凹版印刷技术。化学腐蚀方法的使用,又使雕刻技法从单一的手工镂刻发展出多种技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技术日益成熟,演变成为重要的印刷手段——凹版印刷技术。

社会的发展,使雕刻凹版的技术很快传遍欧洲,到16世纪,利用雕刻凹版进行油画复制日益普遍,雕刻凹版成为复制绘画名作的摹刻工具。雕刻凹版技术成熟以后,就逐渐分成了两大类,一类是继续其复制功能,另一类是被画家使用,从事铜版画创作。在其复制功能发展为专门的制版技术以后,有许多凹版雕刻家专门以复制名画为生。如:意大利最高超的雕刻凹版大师——拉伊蒙地,主要以复制拉斐尔的作品而弛名。17、18世纪的时候,雕刻凹版技术已相当完备,其表现力也越来越丰富。此时已经发展成为广泛应用的先进印刷技术,被广泛用于印制各种出版物。特别是手工雕刻凹版印制的肖像非常精美,当时的达官贵族都以有自己的雕刻凹版肖像为时尚。早期许多西方世界名人的肖像,都是靠这样的雕刻凹版印刷品留传了下来。 进入现代,仍然用雕刻凹版来印制名人肖像,人们经常使用的各种钞票,其主图大部分都是名人肖像。许多出自名家之手的雕刻凹版印刷品成为热门收藏品,如:1868年,一幅著名画家伦伯朗的铜版画的成交价就达到了27500法郎。由于雕刻凹版印刷品在收藏领域有了一定的地位,出现了专门的收藏家和评论家,同时也刺激出许多模仿造假者,这也从正、反两方面都促进了雕刻凹版技术的应用、传播和发展。

手工雕刻凹版与木版、石版、孔版等,均出现在照相技术诞生以前,这些早期印刷技术共同承担着古代印制各种文献和绘画作品的重任。古老的木版、石版、孔版等印刷术早已被现代的凸版印刷、平版印刷、孔版印刷技术所替代。而手工雕刻凹版这一古老的防伪印刷技术至今依然保持并充满着技术生命力。

二、手工雕刻凹版技术传入中国

明代万历十九年(1519年),西方的手工雕刻凹版印刷品首次传入中国。是传教士利玛窦(意大利人)来华携带的“宝象图”、“圣母怀抱圣婴”等四幅铜版画,送给了当时一位制墨大师程大约。程大师用木版摹刻,收入了《程氏墨苑》。但是利玛窦共带来多少铜版画,还送给别人没有,已很难考证。

铜版画技法即手工雕刻凹版技术传入中国是在清代,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由意大利人马国贤(传教士)带来。并在宫廷内亲自雕刻印刷了《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图》中的风景图案。这是文献记载铜版画技法传入中国的最早时间。此时中国的工匠还没有掌握这门雕刻技艺,第一套中国宫廷铜版画是靠外国人雕刻的。

乾隆年间是清代宫廷手工雕刻凹版刊刻的繁荣时期,主要内容都是记载和宣扬武功战果,绘刻了八种战图,如《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平定台湾得胜图》、《平定苗疆得胜图》等以及两种舆图和二十幅《圆明园长春园图》等铜版画。这些作品中,有当时任职宫廷的西方传教士绘制并送到法国印刷好成品运回国内的,但大多数作品是由中国画师和工匠们绘制雕刻完成的。

据有关文献记载,在西方传教士马国贤、郎世宁、蒋友仁等在清廷镌刻铜版之时,均有中国人参与和学习。1751年,曾有跟随法国耶稣会士蒋友仁学习的两个北京人,被送到法国继续深造,同时还学习法文、拉丁文和神学。这两个人一个叫高类思,一个叫杨德望。他们在法国学习长达14年之久。于学习法文、拉丁文、神学、物理学、化学及应用之后,在回国之前又学习了绘画和印刷术,还学会了用镪水腐蚀法制作铜凹版的技术。遗憾的是这二位学有专长的中国学子回国后,由于国内环境方面的种种原因,未能做到将所学技能为国家效力,致使近代铜凹版印刷技术未能在中国推广应用。

清代宫廷手工雕刻凹版印刷品是为皇朝服务的,是为了满足帝王的需要雕刻印刷的。大多数在宫内流传,民间极少见到,影响很有限。在当时雕刻一套大型铜版组画,成本相当昂贵。以《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为例,图版十六幅,画幅尺寸:52CM×90CM;刻制时间从1765年到1775年历时十余年,支付款数达20400里拉(法国旧币制单位,每里拉相当于旧制一两白银的价值。)《清代宫廷版画》有一段描述:“从现存的清内府铜版画观察,铜版画的雕刻、印刷、仿制水平不断有所提高,到乾隆朝后期与当时欧洲铜版画制作水平相比,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可见我国有了第一代铜版画雕刻师。但是,后来清廷经济财力的衰退,在清道光九年(1829年)完成了十幅铜版组画《平定回疆得胜图》之后,清内府再也没有刊刻铜版画的记载,这种技术传进我国后又停滞了。半个世纪以后,光绪年间(1875年—1909年),有一位叫王肇宏的学者在留日时接触过铜版画技术,回国后著有《铜刻小记》一书,首次向国内公众介绍铜版画的制作技法和制作过程。

1888年以后,民间有了铜版画的刊刻。二十世纪20年代,美术大师徐悲鸿又向国内积极推介铜版画;30年代,鲁迅先生倡导中国新兴版画运动,其中也有铜版画。但是由于当时物质条件的限制和国人欣赏习惯的差异,铜版画在中国的发展步履维艰。

清朝末年(1908年),为了印钞需要,成立了度支部印刷局。清政府花重金聘请美国几位雕刻师来中国,培养中国自己的雕刻师。1909年冬,开始招募艺徒和工匠进行技术培训,包括有手工雕刻、机器雕刻、花纹机器雕刻和过版技术的传授。自此,雕刻凹版防伪印刷技术全面引进我国。几乎与此同时,手工雕刻凹版技术也从日本经上海传入我国。是一位名叫沈逢吉的雕刻师从日本学习了手工雕刻凹版技术回国传授,他回到上海后培养了许多徒弟。以上两路引进途径,形成了两条师承关系,在我国的钞票印制业和邮票印制业传承至今。

三、手工雕刻凹版防伪技术诸多因素

手工雕刻凹版防伪技术的构成因素是多方面的,手工因素是雕刻凹版防伪性的核心。与机械和电子雕刻相比,手工的灵活性和不固定性,使人难以重复地雕刻出完全同样的图案来,手工雕刻的原版具有唯一性。而机械雕刻、电子雕刻是靠固定程序工作的,只要破译了程序,用同样的设备即可以仿造出来。就像现在的电脑打印文件一样,同样的软件、同样的字体、同样的字号和颜色,用同型号的打印机,打印出文件来很难辨别有什么差异。高科技对于那些还没有高科技知识或不掌握高科技技能的人来说,防伪性是很强的。但是,当仿造者掌握了制造者所使用的相同技术时,防伪手段很容易被破解。手工技术则不一样,自己做同样的东西都有差异,别人仿造就更难。因此,手工技术与机械、电子技术相比,古老的手工雕刻凹版技术防伪性能难以逾越。

手工雕刻凹版制版工艺复杂。在正式开刻之前的准备工作几乎就要占一半时间。一幅图稿至少要勾刻三遍,才刚刚完成准备工作。要经过构思、勾稿、备板、翻稿、修版、刻大版、缩刻、腐蚀、修刻等完成以后,才开始雕刻原版。第一步,在刻版前雕刻师首先要构思,也就是行动前的构想和思考。他要根据原稿(一幅画稿或照片),反复琢磨,仔细推敲,以什么样的组线方式来体现原稿的风格。同时,还要考虑好具体的处理技法,哪些部分用针刻,哪些部分用刀刻。好像把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分镜头剧本那样,需要进行再次创作。比如,组线的方式,其一般规律是雕刻人物时,组线要自然流畅,庄重大方;雕刻风景时,组线要繁复细腻,活泼生动;雕刻装饰图案时,组线要均匀规整,严谨精致。为有一个成熟的构想,雕刻师往往先在纸上画布线稿,当把布线稿提炼得比较满意的时候才完成了构思的过程。第二步,勾稿。就是勾刻轮廓稿,这是雕刻制版的最初工序,这道工序有两个作用,一是用来记录相关的图案信息,二是为用来把原稿翻转成反向的图案做准备。第三步,备板。翻稿前要把金属板准备好,主要是保证版面的规整和光洁度,具体作法要经过七、八道工序才能完成。第四步,翻稿。就是翻转原稿图案,作法是将碳粉或银朱粉涂在勾刻好的轮廓稿上,再翻转到待雕刻的金属板上,此时的图案轮廓已经变得与原图稿相反了。第五步,修版。即对翻好稿的版面进行修补,要把在翻稿时划伤的蜡膜作些修补,如果要刻的版面与原稿一样大,即可开始雕刻。第六步,刻大版。如果要刻的版面比原稿小,多出了一道刻大版的工序,就是加刻一块以满足缩小机缩刻使用的模具版。第七步,缩刻。即把大版上的线条通过缩小机再缩到事先准备好的小金属板上。第八步,腐蚀。在经过认真的修版并确认没有任何遗漏时,开始腐蚀工序。图案复杂的原版,有时要重复多次才能完成。第九步,修刻。此时的修刻还没有进入正式雕刻,其目的是为了接线,弥补一些被遗漏的信息。这道工序是必不可少的。经过上述九道工序后,真正雕刻原版的工作才刚刚开始。需要说明的是,此时准备好的原大版或是缩小版,经翻稿或缩刻后留在版面上的线纹,只不过是一种“记号”。或称之为是一种“信息”。比如图案、文字,只勾一个轮廓,需要经过多种雕刻手段一步一步地去完成。只有非常小的单线字,可直接腐蚀完成。第十步,雕刻原版。准备工作完成以后,即开始着手雕刻原版。雕刻技法有许多种,经常用的主要是二种:一是针刻,二是刀刻。术语叫针刻腐蚀法、雕刀凹线法。这些繁琐的工作程序增加了制版的难度,增添了复杂的工艺流程和防伪技术成分,再加上雕刻师在原版上刻出只有自己才知道的暗记,其防伪性能又进一步增加。

只靠雕刻凹版的原版(即母版)是不能完成批量印刷的,还要经“过版”才能产生能满足批量印刷的印版,过版程序的繁琐程度,不亚于刻制原版。因此又延长了雕刻凹版的制版周期。传统的雕刻凹版过版工艺有几种,如打锡版工艺、过钢轴工艺、铸钢工艺等都是比较复杂的。雕刻凹版制版流程不仅周期长,而且成本很高,给造假者设置了一个成本障碍,使用雕刻凹版造假,他先要考虑投入的成本值不值。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假钞、假邮票多数都是用胶印伪造的,因为胶印的速度快、成本低。偶尔发现用雕刻凹版仿印的邮票,也只是用铜板经过简单腐蚀制成的,其精细程度远远达不到真邮票的水准,非常容易区别。

复杂的特殊工艺、漫长的制版周期以及依赖专用设备和专用材料等,诸多因素综合起来,层层叠加,构成了手工雕刻凹版的防伪性能。

四、手工雕刻凹版技术面临的挑战

自从电子雕刻和激光雕刻技术应用于凹版制版后,手工雕刻凹版技术原有的防伪性能受到了挑战。第一个挑战是过版工艺的改革。因传统的过版工艺中,有盐浴淬火,电镀、熔解等加工过程,需要使用剧毒、重度污染的有害物质。在淘汰含剧毒、重度污染工艺,推出新工艺时,多数都采用了电子雕刻和激光雕刻技术予以代替,这对提高印制质量,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减少能耗和减少污染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凸现出高科技的先进性,是要肯定的。传统的过版方式,能够把原版上的点线特征复制到大版上,印制出的印刷品能够保持手工雕刻凹版特有的个体特征。手工雕刻凹版印刷品的个体特征,能够充足地反映出原版上的许多外征,比如:刻刀的刀锋,交叉线的夹角,细线的细微变化,针刻腐蚀版纹的韵味。在观察一件传统手工雕刻凹版印刷品的个体特征时,能够轻易地分辨出刀刻线与针刻腐蚀线的区别来。而新工艺过版,是把手工雕刻凹版原版上的点、线图案进行了转换。这些点、线已经被转换成为数码化的图像文件,再通过专用的图像输出设备转移到印刷版上。这个制版过程已经把原有的手工雕刻凹版印刷文件的个体特征减弱了许多,而是以电子雕刻或激光雕刻凹版印刷文件的个体特征显现出来。在这个制版的流程中,手工雕刻凹版原版只是被当作原稿来使用了。由此又带来了第二个挑战,那就是雕刻师不再刻版,而用手绘线条稿或电脑编程线条稿来替代雕刻凹版的原版,直接输入到新系统中转换成为数码化的图像文件来制作印版。长此下去,雕刻师角色变成印前图稿设计师,手工雕刻凹版技术今后能否延续?

但愿能保留多一点传统手工雕刻凹版技术,印制多一些精美的雕刻板邮票以延续这的古老的防伪技术!